宜家家居官网-宜家电商-提供客厅,卧室,厨房,各类家居灵感和产品解决方案- IKEA
《家居生活报告》:6位专家,2天,1栋房子
想知道这六位全球专家看到最新《家居生活报告》的主题——“家门之外的生活”后,都说了些什么吗?在这里找到答案……
家门之外的生活
在伦敦南部的这栋联排住宅里,来自全球各地的有关专家正在会谈。年度《家居生活报告》发布之后,宜家开放参观日首次迎来一批经慎重邀请的“居住专家”。他们开展了一场为期两天的研讨会,共同深入探索家的意义。每位专家都分享了独特的观点,每个观点我们都仔细倾听。
开放参观日的精髓是合作。在许多问题上,宜家也还没有找到答案。这两天里,我们必须抛开旧有的观念与认识,共同开发新的观点与见解。
DJ、摇滚记者兼“零影响”专家
我们一起来见见Paola Maugeri吧(这张照片是她在宜家米兰一处商场庆祝50岁生日时拍的)。“在这个数字时代,人们需要‘同源’联系。我采访过许多摇滚明星,他们都在聊人道、聊我们的地球。我想增进我们之间的共鸣。受此启发,我和家人过了一整年‘零影响’的生活——不用电,不用灯,不用冰箱。”
千禧一代自由职业者、活动家
Carl Anka的数字领域,就是让他感觉最自在的地方。“我会用‘无常(transience)’这个词,”他说。“作为一名生活在伦敦的27岁年轻人,我很难找到稳定。我永远也买不起自己的房子,办公场所的使用时间超不过六个月。我和别人共用办公桌,我的WhatsApp就是我的客厅——那是我长久的战场。”
我们不再去教堂,改去足球场了。可现在,踢足球收费越来越贵了。走出家门,我们该去哪里寻找家的温馨感觉呢?
斯堪的纳维亚风格室内设计师、家居博主
Hannah Trickett家中四面墙壁的陈设,彰显了她鲜明的个人风格:“经历了八次脑部手术后,我开始在家写有关室内设计的文章——因为鼓捣室内设计,成为了我生活的重心,”她如是说。“我重点关注细腻的消费主义——你会发现,人们在身边的事物中寻找意义、联系和真实性,进而发现自我。”
中国、日本社会趋势观察家
一直密切观察快速发展的中国社会的Manya Koetse说:“1980年代初期,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变。沉睡的小渔村成了巨大的经济引擎,城市的临时居民住进了地下掩体。但防空洞是家吗?这种‘无家可归’的流浪感,促使人们转而在公共空间中寻找亲密感。”
中国有2.5亿‘流动人口’正在公共空间中寻找私人空间,比如宜家商场、餐厅和街道。对他们而言,‘家’离正常意义上的家越来越远了
育儿文章创作者、CityKin创始人
在世界的另一端,Patrice Poltzer则反思着城市生活:“人们的居住空间变得很紧张。许多家庭不再居住在郊区。为了住进纽约市几平米的房子里,他们拼命努力工作。而我,喜欢带着孩子步行半个街区去学校,并让他们接触丰富多彩的文化。如果仅仅囿于家中的四堵墙,我们是无法培养出世界公民的。”
人道主义者、前难民营管理人员
根据Kilian Kleinschmidt的说法,并非所有移居都是“愉快的移居”。他说:“我从事过与难民有关的工作。绝望的难民往往因为战争和灾难背井离乡。我们不该预判他们的需要——在难民营,人们只能借助明智的选择来恢复尊严。我见过有人开家居装饰品店,甚至还有人出售援助物资好换钱买自己需要的物品。他们通过这种方式重建自己的尊严。”
真正的‘家的感觉’,是拥有做决定的权力。在约旦一处收留了10万难民的难民营里,我们搭好了成排的帐篷。但难民们推倒了帐篷,自己重新搭了起来。
即刻在线阅读最新的宜家《家居生活报告》 。